隆波·田禪師講禪修方法   
 

    隆波田禪師或稱潘·印特佩悟,1911年9月5日生於泰國東北邊境洛伊省的布宏小鎮。自小出家随诸大師学佛習禪他發覺到多年努力的行善、做功德、練習不同的禪修方法,並沒有消除他的瞋心。最後,他決定開始尋求解決的方法。1957年,隆波田年近46,離開了家並下定決心若不找到真理,就不回家。他來到了農開省的摩尼光寺練習一種簡單的肢體動作,但是他不像別人在心中默念「動、停」,只是覺知身心的動作。幾天裡,也就是1957年泰國舊曆8月11日的早晨,他的心已完全到達了苦滅,不需要任何傳統的儀式或老師。)


為何修行?


  用心聽啊!各位出家的比丘、沙彌、比丘尼:
    有些人對 「修行」這個名詞還不是很清楚。「修行」的要點在於 「動機」。為了什麼而修行?我們應該是為了我們自己,為了明見真理,體證佛陀的教導而求法 。各位必先建立起這點知見,而不是看見他人修就跟著做,懈怠時停,精進心起就修,一天做一點點,這表示我們的信心還不夠,道心還不堅強。
  我開始修行時,觀念就不正確,認為成果一定有權威或神通,起了錯誤的觀念,在修行上就會偏差。修行的出發點要向內返照認識自心。從書本學的知識也一樣,用它來照見自己,不要執著或在文字上打轉,因為這樣我們就沒辦法認識自心。現在有很多位善知識在教導,每位的教法都不盡相同,所以我們要深思他所說的話,是否他能保證自己所說是絕對的真理,否則的話,表示他所說的還有疑問,是不是因為他自己本身也是似懂非懂。這點對於初學者非常重要。各位要好好地思考。
  佛陀雖然知識淵博,廣學多聞,但未成道前不曾教化過任何人。後來自己精進向內觀照培養自覺,見法後對正在生死苦海中輪迴的眾生起大悲心。他自語:「從今開始我將宣說真理。」當時有位正在求道的婆羅門叫優婆伽遇到佛陀,請佛陀為他開示真理,但他卻無法理解而離去。我們現代人也同樣想求真理,但是遇有善知識講真理時,卻聽不進去;不論任何人,若對他講真理後,他還沈溺於無意義的事,喜歡玩樂,表示他對佛法不夠理解或還不想從痛苦中解脫。
  所以真正的修行是修自己。在課誦時有一段經文說:「吾人勿放逸。」所謂放逸就是忘記自己,沒有覺性,也就是不研究自己,能研究自己就是不放逸的人。
  研究自己是指覺知自己的身心。首先要培養自覺,知道身心的一舉一動,這是研究也是修行,不同於一般的往外研究。所謂研究與修行是在自己的身心,知道自己正在做、說、想什麼,這點我們要有透徹的知見,才能真正地了解。
  知道、看見、明瞭有二種。聽他人說而知,這只是思想,不足以依賴,並不能徹底滅苦或解決生命的問題。另一種的知道是從心中生起,叫做內觀智慧而不是知識;有了覺性,智慧就跟著來,叫做內觀智慧,也叫毗婆奢那(如實往內正觀),所以能熄滅痛苦。
  今天我說的修行法不論在家、出家都能做得到,而且有同樣的效果,因為每個人都有身與心。佛陀的教導,我可以保證,佛陀二千五百年前已經向我們保證,佛陀的教導非常簡單,就是用來解除自心的苦惱。既然道理明了,就要用它來做消除苦惱的工具,自己滅苦後,也要幫助他人從苦惱中解脫。
  人會痛苦煩惱是因為看不見念頭。其實念頭本身並沒有煩惱存在,會苦惱都是因為有我在妄想,但卻不知、不見、不明白它,就轉換為貪瞋癡,痛苦也隨之而來。這是為什麼佛陀教我們要善護念己心。然而大部分時間我們時常忘記向內觀照,有些人甚至一生從未觀照自己的心。
若往外求法,依照他人所說,到深山修行,閉目打坐,或是禁食等方法,表示他還不知,因為不知就跟著他人修,想到什麼就做什麼,這樣的效果並不是很好。
  告訴各位,其實修行不一定要到山洞、深山或道場,重要的是不論到什麼地方都能隨時覺知自己的身心。托缽時看自心的動態,吃飯時也如此,清楚地知道自己的一舉一動,這就是修行。在家居士也一樣,工作時觀照自心,休息時也看自己的起心動念。這是正道的修行;若認為修行就不用做什麼、不用工作、不用謀生,這是不正確的,而這些我都經歷過。
隆波田:在座的人現在起瞋心嗎?
聽眾答:沒有。
隆波田:有的時候你們會生氣嗎?
聽眾答:會。
隆波田:你們有看見它從什麼地方來?
聽眾答:不知道。
隆波田:根據佛陀的教導,不知道就是忘記自己,沒有覺性的人。你們持戒,瞋心就沒有了嗎?
聽眾答:還有。
隆波田:既然如此,你持的戒算清靜嗎?
聽眾答:不算。
隆波田:就是這樣。
  「戒」譯為清淨心,現在你們的心清淨平穩,表示你們的戒存在著。心如果不在這種狀態,就是沒有持戒。假使修行禁食禁水,卻不知反觀自心,那麼,修到死也不會見法。
  當我還在家時,齋日就到佛寺持八關齋戒,以為自己有持戒,後來才知道真正的戒是指清淨心,心不平靜表示沒有持戒;當貪心起,想佔有他人的東西時,就沒有戒了。瞋心起,忌妒他人也是如此。愚癡不知事實真相也是如此。各位要有這樣的知見。
  戒是指平常心,超越善與惡,現在這個時刻,各位的心無貪瞋癡,就表示你們此時持戒清淨。沒有戒的保護,就不是真正地活著,無明煩惱會隨之而起。
  能保持平常心的人,不論是工作、說話、思想絕不會有差錯。心無法清淨平穩的人,做什麼都不會有百分之百的效益。
隆波田:各位都知道戒是用來消除粗重的煩惱?
聽眾答:是的。
隆波田:那麼瞋心是粗還是細?
聽眾答:粗的。
隆波田:就是這樣。它是粗的,假使有瞋心,你持的戒清淨嗎?當然不清淨。
  定是用來平息中等的煩惱,也就是散亂心。慧是用來對治細微的煩惱、癡心。覺知與貪瞋癡是相對的,若有智慧我們稱之為無貪瞋癡。當念頭生起時,我們能知道、看見,久而久之自然習慣;知道自己的心無貪瞋癡,因為有覺性在保護我們,過境時能及時覺知,懂得如何解決,這是修行的初步。
  所以修行就是要識己心,不要分心想知道外在的事物,想知道天神、天堂、地獄;凡事不要向外。課誦時,有一段經文說:「智者自證」;從書上知道不是真正的智慧,所謂智者是指自知、自見、自證,毫無惰性,不限時地都能精進用功的人。只要一息尚存就要努力,修行不是光說就可以達到的事。
  舉例來說,我們想要有錢,但卻不工作,怎麼會得到錢呢?修行也是同樣道理,想要體悟佛法,光說不練如何能得。將自己所學過的知識拿來思維,並不表示真正知道,自己用思想來推測,也還不是智慧。當念頭生起,還會生氣,那些所學算什麼?對自己一點也沒有幫助,因為即使學再多,觸境時仍然會生氣。
隆波田:生氣是苦還是樂?
聽眾答:苦。
隆波田:既然是苦,你喜不喜歡?
聽眾答:不喜歡。
隆波田:既不喜歡,要怎麼做才不會生氣?
聽眾答:提起正念,覺知念頭。
隆波田:這樣就不會生氣嗎?
聽眾答:是的。
隆波田:這就是修行的開始了!出家做大比丘還會生氣嗎?
聽眾答:仍會生氣。
隆波田:身為在家居士會生氣嗎?
聽眾答:也一樣會生氣!
隆波田:看見了吧!它手下毫不留情,不管誰都受它影響。有錢人是不是也會生氣?
聽眾答:同樣會生氣。
隆波田:窮人是不是也會生氣?
聽眾答:是的。
  這表示了修行不限任何人,出家可以修,在家也可以修,而目的都是為了解除心中的痛苦。如果沒有苦惱就沒有必要修行了。現在雖然沒有煩惱,但境界來時還會被境轉,所以在順境時我們要先修練,當發生任何事情時,能及時地解決,這才叫做有修行的人。若解決不了,表示修行功夫還不夠。
  教導他人前,要能百分之百保證自己所說的話。光是思維、推測還是沒有用。我能保證我所教的法,其實不要學得太多,能向內觀照(自己的身心)就對了!要這樣的修:時時刻刻都保持覺性、覺醒,清楚地知道身體的一舉一動,知道自己的起心動念。不要壓抑妄念,念頭生起讓它起,持續不斷地這樣練習。當覺性強到能知道並看清念頭時,妄念就不會持續,苦惱也無法生起。
隆波田:譬如我們處在黑暗中,想要光明時,不知道的人用手去摸燈泡、轉燈泡,燈會亮嗎?
聽眾答:不會。
隆波田:那麼知道的人用手去按開關,燈會亮嗎?
聽眾答:會亮。
隆波田:貪瞋癡也是如此,不要想對治的方法,只要有覺性,注意自心,念頭生起時,知道、看見,光明就會出現在心中,就不住於黑暗了。這與持戒或禁食無關。持戒、禁食是好,但還只是修行的外表。如果能自己知道或有智者指點,體會到修行的要點就能受用,不論做什麼都應用得到。
隆波田:心起念想偷他人的東西就是犯戒。如果自己被偷會高興嗎?
聽眾答:不高興。
隆波田:當我們偷他人的東西,他人會高興嗎?
聽眾答:當然不高興。
隆波田:啊!看見了!如果我們打人,對方會高興嗎?
聽眾答:不高興。
隆波田:跟別人發脾氣,受氣的人會高興嗎?
聽眾答:不會。
隆波田:那麼別人生氣,我們會高興嗎?
聽眾答:不高興。
隆波田:這就是修行,我們時時刻刻要有這樣的知見,我很簡單地說了,接不接受要看個人。
  我們說給他人聽,但對方無法理解,反而指責、批評我們,當他指責批評時心中已有苦惱了,但他卻不明白。被指責、批評時,心能鎮靜;被稱讚時,也能平靜,因為我們知道真正的苦惱不是由他人造成,而是自己心念所反應出來。他人批評或讚嘆我們時,心不受影響,因為我們能看見自己的念頭,因而不會有痛苦。這是佛陀的教導,是修行的要點,是修行時必須要有的知見,如果能明白此點,其他要點就能逐漸了解。
  各位不要以為來這裡住,想要做什麼就做什麼,隨心所欲。不用功修行是沒有效果的。有人非常認真來求法,但住兩三天後就跑了,這是不精進的人。精進的人話很少,時間到就很用心練習,和大眾在一起時也只是默默地修行,覺知自己的心念,不要太多話,有些人只是一時認真,然後就去找朋友聊天。我們可以用底部破洞的水桶來比喻,把水倒下去,水永遠也不會滿,因為桶底有漏,沒有水就沒得喝,口渴想喝水,但卻無法有水喝。會儲水的人(不漏洞)獨處時能有清淨心,和大眾相處時也能收攝自心,注意觀照心念,不多話,聽朋友說話也同時注意自己的念頭。我們的心可比喻成水桶或其他水器,倒水下去能夠存水,因為它已沒有漏洞了。
  真正修行應該能持續不斷像環鎖一般。觀察自己的念頭,不是只有一兩天的功夫。心念連續不斷的生滅就像溪流一樣恆常流動,因此我們要懂得預防,要及時知道、解決,久而久之自然能突破,能夠清楚地知道、看見、明白貪瞋癡,這是修行的關鍵。如果突破這一關,我們才是真正百分之百的出家人。比丘、沙彌、比丘尼可以成為真正的出家人。居士也可以做出家人。禪宗說五、六歲孩童、九十高齡老人皆能做出家人。
隆波田:各位有聽過佛陀時代沙彌也能證果?
聽眾答:有聽過 。
隆波田:身出家只是世俗表相。但心卻是超越了表相。身可以出家然後還俗又再出家,所以說它只是表相。
  我們要對表相有相當的認識。大部份人,尤其佛教徒對表相不大理解。為什麼呢?因為一般的教法都著重在表相,非常地普遍。我以前還沒有智慧,以為佛像本身是神聖的東西。現在我對佛像,有也可以,沒有也無所謂,這些都是表相,佛像本身不能傳法。
隆波田:各位有看過佛像?
聽眾答:有。
隆波田:它有對你開示嗎?
聽眾答:沒有。
隆波田:有沒有和它話說
聽眾答:不曾。
隆波田:所以佛像有和沒有都如此。重要的是使自己成為真正的出家人。
  真正的出家人意為聖弟子。佛像不能教我們,因為它只是表相、是物體。
  我們來出家也一樣只是表相,可以用肉眼看得見。能破除貪瞋癡的人才是真正的出家人,這境界超越了名相,肉眼看不見,稱之為真理。它本來就存在每個人的心中,但我們卻沒有注意到。瞋心一動,就隨著轉,來不及看清,苦惱已經生起。譬如有人罵我們是狗,就認為他是在說我,但事實上講我們的人才是狗,因為他看不見人是人,他的內心是狗。因為能有這樣的見解,就能放下,這叫如實正觀;如果認為他是在說我,就是愚癡的人。
  修行的方法其實不多,今天所講的話各位要銘記。簡單的修行方法是要不斷地練習,讓自己成為真正的出家人。身為出家比丘、沙彌、比丘尼,住在寺裡修行,而在家居士在家裡也能做真正的出家人,這是通往淨土、走向涅槃的道路。假使身是出家人但仍有貪瞋癡,也會走向地獄。古人就曾說:「天堂在心,地獄在心。」天堂與地獄都在心中,但我們卻沒看見。希望各位要好好地理解。

隆波田教導摘要
1.如果我們想弘揚佛陀的教導,我們必須依佛練習。我們將使佛法一直存在。

2.當我們了解,我們就能做,但是如果我們不了解,那就像不知而教。

3.人們對法有不同的了解,而我不是責備任何一個人,因為我自己也一樣。有的人了解法為顏色、光、水晶球、日、月或佛像飄入他們的身體。看是真的,但是所看的不是真的(所有那些東西都不是真的)。

4.佛陀對一位名為跋迦梨的比丘說:「如果一個人看到法,就看到我。如果一個人沒有看到法,就沒有看到我。」如果你看到法(真理),你就看到自己在做、在談、在想。佛陀說如果你看到你自己,那麼你就看到法。要看我們自己,而不是佛陀、不是水晶球、不是日、不是月。這些不是真的。下列這些才是真的東西:看我們自己真正在做、真正在談、真正在想。看到法就是看到自己。

5.佛陀教導我們要覺知我們的四種姿勢:當我站時要覺知、當我走時要覺知、當我坐時要覺知、以及當我臥時要覺知,對我們身體移動的認知不只是本能而已,而是必須以覺-定-慧來認知。但此仍不夠,他強調我們甚至要覺知微小的動作,例如:彎曲、伸展、身體的任何移動。這是他的教導,這是練習正法的道路。這是方法。這是佛陀的教導。

6.有一個方法。我實踐它並且了解,而後我教導這方法,並且我能保證它。它遵照佛陀的教導:「要覺知四種姿勢:站、走、坐、臥。而後要覺知彎曲、伸展和移動 。」

7.要覺知:當你坐下,要以規律的方式坐下,而非只以本能的方式坐下。當你臥時,你也要以規律的形式移動,並且在入睡前規律地移動肢體的一部份。當你醒來,以規律的方式彎曲、伸展、坐著;以規律的方式從坐姿到跪姿到站立,而後走動。佛陀說,要規律的站立、坐下並且以覺知行走。佛陀是這樣教導,但今日我們並未了解此方法。

8.我將介紹培養覺性的一條捷徑。它合乎自然而且可以在任何地方、任何地點練習,不管他是泰國人、中國人、法國人、英國人、美國人、德國人、柬埔寨人、越南人、寮國人等等。佛陀是印度人,生在印度,知道相同的「真理」。法(真理)存在於佛陀之前,使他成為佛陀。我們以前都曾聽到這個。

9.培養自覺的這個方法是一條捷徑。它很完美而且合乎自然。覺悟者教導我們要覺知四種姿勢:站時要覺知、走時要覺知、坐時要覺知、躺時要覺知。而後要覺知微小的姿勢:彎曲、伸展、任何形式的移動。佛陀所教的這個方式稱作「捷徑法」。不管受過或沒受過教育的人都可練習而了解。富人或窮人都可練習,因為它是自然的方式。

10.我敢保證這個方法。其他方法也好,我曾練習過很多不同的方法,但我不能明瞭,因為沒有生起內觀智慧。只有當我練習這個方法,我確實徹底明瞭了,因為生起了內觀智慧。

11.我尋找到了技巧。它是規律的。要慢慢地規律移動。以規律的方式站起來。以規律的動作行走。自然地走,但是要覺知移動。坐下,但要規律地坐。躺下,但要規律地躺下。躺時,規律地移動你身體的任一部份。你所做的任何方式,都要覺知你的動作。經由如此練習,效果將產生。這是智慧,清楚地知道,真正如實地看見事物。

12.「知道」的第一階段是知道色(身)、知道名(心)、知道身動、心動。而後知道身病及心病。

13.有二種疾病(身病及心病);身病時我們需要醫生來診斷。如果一位好醫生說這個疾病不能用藥物治療,你可能需要動手術。如果他不是一個好醫生,他可能只給鎮痛劑。

14.心病需要如同佛陀所教的培養自覺來治療它。我們說:「知道你自己」,這就是解決問題的方法。

15.你知道心病之後,你將知道「苦、無常(不穩定)無我(不能掌控)」。知道「苦、無常、無我」的第一階段就是知道身體不能被發展(我們不能改變身體的自然過程)。我們能發展的是能知的心。我們對物質(發展身體)並不感到興趣,因為它順著自然改變著。當我們出生後身體一定會改變:生、老、病、死以及動作。

16.當你完全知道苦、無常、無我之後,你將知道「假名」。你要知道所有的假名:地球、天空、鬼、神、地獄、天堂等等。

17.當你知道所有的假名之後,你知道宗教。宗教意謂著某位知道者的教導,任何一位知道事情的人將教導它。教導人們不要做壞事情而要作好事情,這就叫作宗教。

18.佛教意謂著清楚地知道、真正如實地看見事物。佛陀是指某位自己知道者,他知道、覺醒、喜悅於正法。因此,他真正知道法。知道法的方式不是知道自身之外的東西。不是知道鬼、神、地獄、天堂、日、月或其他自身之外的東西。
  知道法就是知道自己的行為、言語和思想。

19.就像佛陀對跋迦梨說:「看到法的人就是看到我的人;看不到法的人就是看不到我。即使你抓住我的手指、腳趾或衣袍,你並沒有看到我,因為你沒有看到法。」這不表示去看佛陀本人,它表示要在此刻看我們自己的行為、言語。以往,我也認為看見法就是去看佛陀本人;或看見法是看見光、顏色、水晶球或佛的影像飄入身體。我以往真的用這方式來理解。但是現在我知道真理。它不是那樣,我們思考的方式是與真理背馳。這就是為什麼佛陀教我們要從我們的思想、見解逆流而上。以這方式練習,我們將清楚地知道,真正如實地看見事物。

20.好好知道宗教和佛教之後,我們將知道過失與功德。我們知道、看到、了解並且密切觸及這個智慧。過失是黑暗、無知、痛苦。功德是光明、不是痛苦,它是如此。

21.前代的人教導我們天堂在心裡、地獄在心裡和涅槃也是在心裡。覺悟者這樣教導。但是我們不了解這些字。我們想天堂應該是這樣、地獄應該是那樣、涅槃應該是這樣或那樣。去做功德、持戒、專注,禪修必須是這樣或那樣。這一類的想法是不可依賴的。我們必須有內觀的智慧去清楚地知道、真正地看到。「內觀」只是一個名稱或字而已。內觀,指清楚地知道、真正如實地看見事物。清楚地知道是「知道你自己」,真正地知道是「知道實相」。

22.因為它是如此,你將知道相同的事(真理),不管你是一個小孩、青年、婦女或老年人。不管你是誰,你是人類;不管你的宗教是什麼,你衣服的顏色是什麼,你將知道相同的事(真理),因為我已證實了它,而且我能真正地保證它。

23.當我練習這個方法,沒有費多少時間(就達到目標了),因為我下定決心要如同佛陀所做的:我要真正地知道、真正地如實看清事實。就像我以前告訴你們的:真正的智慧(以身心為目標)生起了。當時,我以為我已知道高層次的法,但實際上,它是基礎階段。

24.在早晨,我知道了它(身心階段)。知道了功德與過失之後,一種智慧生起了,但卻把覺性推到一邊,我未覺知身體。

25.在晚上洗過澡之後,我在兩棵樹的中間來回經行。過了一下子,念頭生起了。我只知道它而未覺知它。第二次生起時,我覺知到:「哦,念頭」。在第三次,我看到、知道並了解念頭。而後,我不再直接看念頭,當它生起就不管它,一次又一次。就好像貓與老鼠。

26.我繼續來回經行一陣子,我已看到、知道並了解,有內觀智慧清楚地知道並且真正地如實看清事情。

27.而後我看到、知道、了解並觸及貪瞋癡。當我看到、知道、了解並觸及這些事情後,「受」不再是苦,「想」不再是苦,「行」不再是苦,「識」不再是苦。我突然體驗了這條道路。

28.此後,我繼續來回經行,並體認到:「哦,我是聖者了」。雖然我是在家人,頭髮很長,而我覺得以前像有一百公斤重,現在突然消失了六十公斤。內心脫離了貪、瞋、癡,因為這些不是我們的。

29.當我了解這個,我對這方法有信心。我將教這個方法,解說這條道路,使佛法復興並長久延續。

30.依照經典,初禪有五支:尋、伺、喜、樂、心一境性。二禪有三支:喜、樂、心一境性。三禪有二支:樂、心一境性。四禪有二支:捨、心一境性。有人認為身心階段是初禪,也許是對的,但是,我要說說我自己對我所保證的真理的經驗。

31.初禪五支是指知道五蘊:色、受、想、行、識。二禪四支是指真正知道受、想、行、識。三禪三支是指真正知道戒蘊、定蘊、慧蘊。四禪二支是指真正知道寂止與內觀。

32.就好像我們將一條繩索緊緊綁在二根柱子上,而後從中間將它斷成兩截,這二截不能再重結了【根塵二支不再連結了】。知道這個,就稱做第五禪那。五蘊不再造作了。

 

(本文选录自台湾正念動中禪學會在线电子书《自觉手册》)

  
 


《自觉手册》下载 | 《自觉手册》在线