葛 印 卡 老 師 开
示
中壢圓光寺
一九九五年七月三日
尊貴的法師以及法友們:
今天我們聚集於此,討論佛陀的教導:如何將它應用在日常生活之中,使得每一個人能過著快樂、和諧、健康的生活。佛陀的教導具有「當下得果」的性質,這意思是說它可使你此時此刻就得到結果。任何一個人修習佛法將此時此刻就得到利益,而且延至死後。佛陀當時,以及其後,許多導師們都聲稱如果你們習他們的教導,在死後你將得到這個或那個。但是,佛陀說你當下就能得到修習的利益。
對佛陀的教導,不只是在感性或熱誠的層面來接受,也不只是在理性的層面來接受,它必須在實際的層面、體驗的層面來接受。熱誠扮演一個重要的角色,因為經由熱誠才使你有信心進入第二步:在理性上來了解佛陀的教導。理性的了解佛法也是很重要的,因為它幫助你進入下一步:去體驗佛法。但是,如果有人只是在熱誠的層面,或者再進一步在理性的層面上接受佛法而不去修習,那麼,他就不能得到佛法的真正利益。假如有人生病去找醫師,醫師給這人開出一些藥。這人回家後對這位開藥的醫師非常尊敬,並且試著了解「這藥是什麼,這個藥如何能幫助我?」這些雖是重要的步驟,但是這個人並不服藥,那麼這二步驟不能得到結果。
這些生為佛教徒的人,他們自然能對佛及佛法有大的熱誠。而那些生而不是佛教徒的人,當他們讀到佛陀的教導,並在理性的層面來了解它,他們被佛陀的教導所吸引,它是如此的奧妙,因而他們開始喜歡它,也對佛開始生起熱誠。但這二種人如果不去修習,那麼,他們都不能得到佛陀教導的果實。
每人應將(佛陀的)教導應用至自己的生活之中。每人應過著正法的生活,去遵行佛陀的教導。佛陀的教導,不外是「生活的藝術」:如何對內活得安詳和諧,如何對外只產生安詳和諧的氣氛,使別人也活得安詳和諧。因此,佛陀教導的第一步驟是道德——戒律。每人不應在身體或語言的層次上對別人作出任何傷害的行為:
不要殺生。不要偷盜。不要邪淫。不要妄語。不要飲酒。
這(五戒)就是一種道德的生活。
但是如果佛陀的教導只是一些教誡:「啊!世上的人們,你不要做這個!你不要做那個!」那麼,佛陀的教導就不完全。佛陀知道得非常清楚:眾人都想過著道德的生活,但他們卻不能這麼過著。他們不能過著道德的生活,是因為他們尚未控制他們的心靈,他們不是他們心靈的主人。因此,他教導下一步驟——稱作「禪定」,其意義是控制心靈,掌握心靈。當你掌握你的心靈,你就能奉行所有的道德行為,你就能適當地奉行戒律。
但是,如果只有戒律和禪定的話,那麼,佛陀的教導仍不完全。佛陀之所以成為佛陀,是他了解到雖然人們控制他們的心靈以過著道德之生活,但是在他們心靈深處仍有不淨的情結存在,它們仍會呈現出來並不斷擊敗他們。因此,他教導第三步驟:發展自己的智慧——般若,如此,每人可以深入自己的心靈深處,將深植在內心的情結和不淨拔除掉。當所有深層的不淨都去除掉,那麼,每人就可以非常容易地過著健康的生活、和諧的生活、道德的生活。為了這個目的,他發現內觀禪修的法門。
每位佛陀都經由內觀法門而得到解脫。但是,隔些時候,這法門就消失了。而後,另一位修行人,一位菩薩將成佛,重新發現這個法門使得自己解脫,並將這法門教導別人,使他們也得解脫。
這個法門一直純粹地維持在緬甸這個國家。在過去二十六年,它開始傳到世界各地。
為了學習這個法門,他必須參加十日的內觀營。他必須在這十天內與外界隔絕。首先,他必須發誓:「在這十天內,我謹慎地遵守五戒。」因為五戒若不能遵守,則禪定不能堅強;禪定若不堅強,則下一步驟——心靈的淨化就不能達成。
在遵守五戒之下,他開始修鍊禪定,經由觀察呼吸:氣息的進入及氣息的出去,將心集中。他必須觀察自然的呼吸:氣息的自然進入及氣息的自然出去。他必須如其本然地觀察呼吸:如果它是長就是長;如果它是短就是短。觀察呼吸:只是呼吸,自然的呼吸,沒有其他,就只是呼吸,不要口誦、不要觀想、不要想像、不要深思!他必須將注意力集中在鼻孔入處的小區域內。長時間將注意力集中在小區域,則心會變得非常尖銳、非常敏銳。三天下來,他開始會體驗到身上這一區域有一些感受:也許是熱、也許是汗、也許是悸動、脈動、刺痛、沉重、麻木、、、他開始會察覺到種種不同的感受。
第四天起,他開始探查從頭上到下、從頭頂到腳趾的整個身體結構。他開始體驗到各處的感受。他要求被訓練到他自己不要對這些感受生起盲目的反應,而應客觀地觀察它們。學生們開始體驗到每當他或她經歷快樂的感受時,心的舊習性就生起貪愛的盲目反應;當經歷不快樂的感受時,心的舊習性就生起瞋斥的盲目反應。每當他作出貪愛或瞋斥的盲目反應時,他就失去了心靈的平衡而變得痛苦。經由觀察自己心的習性,他就開始體會到:我自己對真理是多麼的無知。快樂或不快樂的感受,生起後必然會消失掉。幾天下來,經由對感受的觀察,他開始體驗到每當他不作盲目反應時,他的心變得愈來愈純淨,愈來愈快樂。
心、物的第一個特性就是「無常」,現在經由體驗,而變得非常明白。其次,第二個特性「大的痛苦」也變得明白——痛苦是來自他不斷對這心物現象作出盲目反應。當他更進一步,第三個特性就變得非常明白——「無我」。我不能掌控它,並沒有「我」,也沒有「我所有」。經由體會到無常、苦、無實質及無我,心就變得愈來愈純淨,而後,他會達到一個階段,覺得整個身心結構只是小波動、小波動、小波動而已。他開始體會一個真理——空的真理、空性,並沒有實質,沒有任何東西可被執為永久。事物只是變化而沒有任何實質。這些仍是在心與物範圍下的體驗。但是當他再繼續前進,經過一些時日,更多的不淨被去除後,他將到達一個境界:他體驗到了超越心與物的一個究竟真理。
整個過程,不外是心靈的淨化。但不是只在表面的層次,而是在深入的層次。他在道上的每一步都呈現在每日生活的結果上。此刻,道德的生活不是藉由心靈的控制,而是它變成心的本性。一個純淨的心不會作出任何傷害他人的行為。他開始體認到只有當他在心中產生煩惱時,他才破壞了戒律。他如果不在心中產生這些或那些不淨,他就不會犯任何戒。
他如果不產生瞋、恨、惡意,他不會殺生。
他如果不產生貪,他不會偷盜。
他如果心中不產生愛慾,他不會邪淫。
他如果心中不產生這些或那些不淨,他不會在語言上說出不善的行為。
內觀修行者開始在經驗的層次上體會到這個真理。他體會到了真理:當我的心中產生不淨時,我變得非常痛苦。他同時也開始體會到:當我不生起任何不淨時,我的心中是多麼安詳與和諧。經由內觀訓練,在經驗的層次上,自然的法則變得愈來愈明顯。如是,它不再只是一個熱誠的遊戲,它不再只是理性的遊戲,它是實際的經驗,從此,他脫離了不道德的行為。一方面,他不斷修習內觀來觀察內在的真理;一方面,他繼續應用它在每日生活之中。沒有修內觀前,他只是理解到:我過道德的生活是我不干擾別人的安詳和諧、我不傷害他人。但是有了內觀的修習,他明顯地看出:我過道德的生活並不是幫了別人,而是幫了自己。在這種理解下,他開始過一種較好的生活、健康的生活、善良的生活,對自己好也對別人好。這就是為什麼此時會將佛陀的教導,認為是「生活的藝術」:不傷自己、不傷他人;不害自己、不害他人。內觀幫助這個人過著正當的生活,成為社會中的一個好分子、社會中的一個健全分子。
沒有修行內觀,當不想要的事情在生活中發生了,而想要的事情在生活中卻不發生,他就會激動,生起煩惱、負面的心理。修行內觀,他開始體會到:當我開始以負面心理作盲目反應時,我就變得痛苦。修行內觀,他開始理解到:當我在心中產生任何負面心理時,就一定有不快樂的感受在身上生起。如果他不是一個內觀修行者,他將不斷在痛苦中打滾,因為他不斷在增強負面的心理。由佛陀的教導及內觀的修習,每當負面心理生起時,他開始觀察身上的感受。當他繼續觀察感受時,理解到無常的變化定律,他的心就會愈來愈平衡,他很容易就脫離了負面的心理。當他在負面心理中不斷打滾,他不但傷害自己,也傷害別人。經由觀察呼吸及感受的修習,他可從負面心理脫出並且開始過著較好的生活。他學習了「生活的藝術」。
修習內觀也同時學習「死亡的藝術」。早晚每人都會死,內觀修行者也會死。但他若曾規律地修行內觀,那麼在臨死時,他會全面地覺察到感受而死得非常安詳。內觀禪修者不會喪失意識地死去,也不會哭著死去,也不會懷著恐懼死去。而是永遠微笑地,觀察著感受而死去。因此,不但此世有保障,來世也有保障。佛陀的教導,不只是對此世好,對來世也是好。
在道上的每一步都是有益的。沒有無果的一步,沒有無果的努力,但是,每一個人必須往道上走。如果他只是在路邊看,只是描寫路途而未踏上一步,他就不能得到任何益處。這條道路是共通的,任何一個人踏上它,將得到相同的結果。佛陀的教導不是只為佛教徒而已,它是為一切眾生的。不同的人,從不同的國家、不同的社會、不同的宗教、不同的信仰,他們只要開始踏上這條道路,都會得到快樂與安詳的相同結果。生而為佛教徒,有一個好處:他們對他(佛陀)的教導不會有懷疑,他們可以充滿熱誠地去實行。
在約一個月(八月六日開始),此處有一個內觀課程,我希望你們都有時間去參加。請試一試這條道路,試一試這個法門,並看一看它是否真正地幫助你們。
願你們騰出時間來修行內觀!
願你們脫離痛苦!
願你們體驗安詳、和諧及快樂!
問與答
問1:在修習內觀時,用何姿勢?
答:任何可以使你長久舒適的姿勢都可以,但是你要保持背部及頭部伸直。
問2:十天禪修完畢離開禪堂後,自己修鍊是否安全?
答:當然安全。你要自己來修,因為你是你自己的主人:你學會了技巧,而後你是你自己的主人。你早晚各修鍊一小時,而後過著健康的生活。你參加十日課程來學得技巧,而後,你必須在家修鍊。如同你到醫院去回復健康,而不是住在醫院。出院以健康的身體去過好生活,世界仍是一樣,但是你現在知道如何去面對世界。不要試想改變世界,要改變自己。如果你改變自己,世界就會為你改變。以十天課程,學會如何改變自己,如果你能改變你自己,這世界對你已是安全了。
問3:一般都認為自己禪修非常危險,是不是一直要有老師指導?
答:不!在我所教的內觀法門,只要你適當地學習,就沒有危險,你要知道你所修的是什麼:你只是觀察你的呼吸、你的感受,了解這些都是「無常」並且保持平等心,不要盲目反應,如此而已,不會有錯。佛陀有百萬的在家學生,他們並不是一直與佛陀住在一起。他們學會技巧後,仍住在他們的家裡,正當地生活著。當然,你有任何技術上的疑問時,就要找老師澄清。
問4:您已提及十天課程,有無其他的課程?
答:十日課程完成後,另外有二十天、三十天、四十五天的課程,但他必須先在第一步驟熟練。
問5:在長課程中,教導何種技巧?
答:同樣的技巧!只是他的內心更為深入,更深一層的實相會呈現出來,此時老師會指導他,依照學生的不同體驗給予不同的指導。
問6:我們在室內禪修,能否開電扇?
答:對新生而言,電扇有所妨礙,因為你會受風的吹觸而不能覺察到你自己身上的感受。但你熟練後,任何電器都不會妨礙到你。只有對初學者,在學習時不用電扇。
問7:會不會對身心的健康有傷害?
答:不會!走在佛的路上不會有傷害,它是一條安全的道路。只有不守佛陀所給的戒律才會有害。如果你學習內觀的同時,你不守戒當然就會有傷害。守戒來修鍊自然不會有傷害。
問8:我們的身心不斷地變化,如何順應心的變化來採用禪修技巧?
答:面對變化的心,這就是我們所要學的。如何學?只要接受它,每件事物都在變化,你只是一個沈默的觀察者,不起盲目反應,這就是內觀,如此而已。
問9:在坐著時,我們可以清楚觀察到呼吸的入與出,但在行動中,如何維持清楚?
答:經由修鍊就變得清楚:甚至在走路、躺下、站著都能覺知,在行住坐臥都可以覺察到呼吸。這是修鍊的問題。對感受也是一樣:首先,在坐著時,你覺察到身上各處都有感受。而後,在每一種姿勢:行、臥、住,你都會覺察到感受。你不能整輩子都坐著,因此不論你做什麼,你都要與內觀在一道。但在學習之初,用坐姿是重要的。
問10:為了淨化心靈,是否要有很強的禪定?
答:「定」可以幫助「慧」。真正去除不淨(貪、瞋、痴)的是慧。定只是步向慧的一個助手。在禪修中,開始以三分之一的時間修定,而後以三分之二的時間修慧。
問11:是否必要密修訓練?
答:有其必要,因為要體驗到感受才算熟練,如此才適於訓練智慧,否則,若未知悉感受,則未成熟,因此十日禪修是需要的。
問12:心理四蘊如何運作?
答:聲音入到耳根的當時,第一部分稱作「識」的心理就開始運作,認識到有東西發生在耳根上。第一部分的心只是認知而已;接著第二部分的心,稱作「想」,起了重新認知,以過去的記憶及經驗來判斷「啊!這真好」或「啊!這真不好」,由第二部分的心給出評估後,第三部分的心,稱作「受」就會生起快樂或不快樂的感受。接著,第四部分的心(稱作行),就開始起了反應行為:貪心或瞋心。總之,除了對象跑到眼、耳、鼻、舌之外,第二部分起了重新認知(想)。由於重新認知,感受會變成快樂與不快樂。最後,第四部分對它起了反應行為。因此,經由本禪修技巧,四蘊的運作變成非常清楚。
問13:如何去除此精神四蘊?
答:首先最要緊的是你要改變第四部分的習性反應。它不斷瘋狂地盲目反應。當你從這瘋狂的習性脫離出來,你就開始清除舊習。當舊習去除,有一天你會超越心物二者,但此階段只在淨化心靈後才能來臨。超越心物的涅槃階段只在淨化心靈後才能被體驗到。
問14:當我們的心識脫離了感受,此時我們是否證得空性?證得空性時,是否脫離感受?若對空性的體悟有所退轉,如何前進?
答:空性有二種。第一種空性是屬於心物範圍之內。最初當後你修習內觀時每件事物都是粗硬的,但當你往前修習,這些粗硬消失了,進入原子、粒子,只有振動,並沒有實質,這就是第一種空性。而後再淨化心靈,你將體驗涅槃,此時的空性完全不同於第一種空性,也是沒有實質性,此時你沒有什麼東西可執持,但此階段是超越了心與物。本內觀技巧帶領你到這一階段。你所體驗的第一階段空性,是會退失。但當你體驗超越了心與物的第二階段空性,就沒有退轉。為了到達涅槃的空性,你必須先體驗第一種屬於心物的空性。如果不經過心與物,你就不能到達涅槃。
問15:在第一階段,是否有不同層次的空性?
答:這是體驗的問題。有的人會到達一個身體完全只是非常微細振動的階段,並稱這是一種空性。這種在心與物上完全沒有實質的見解,必須去體驗,逐步的體驗。只要你所體驗的感受很粗硬,那麼離空性還很遠。這些粗、硬、強烈的感受要融化掉,當它們融化後,空性才開始,但此種空性只是一個相對的術語:這一階段的空,那一階段的空,但都仍是屬於心與物的範圍。
問16:您說有不同屬次的空性,是否意指有貪瞋痴有待去除?
答:非常正確。如果把空性認為是某種很快樂的東西,那麼你就不是在淨化心靈,你只是執著空性。空性是無所執著。空性使你脫離執著,那麼就是對的,就是好的。反之,對空性貪愛、對它執著,那麼是有害的。有許多人從不同的派別來學內觀,當身心的粗重融化、整個身體只剩下振動,並感到快樂,他們說這就是他們的最終目標並且強烈地執著它。你要知道這並不是目標!它是無常,它仍繼續變化。所以不可執著於此,必須繼續前進。如果執著於此,他們就不能更上一層了。
問17:當我們從第一階段的空進入第二階段的涅槃空,我們如何去除根本煩惱?
答:只有根本煩惱去除後,你才會體驗涅槃空性。經由內觀的修習,在心物範圍,你不斷淨化而後你才體會涅槃空性,否則就不會。根本煩惱會使你生到下界。更進一步修習,你就去除更多。如果完全去除,就不再生死。因此,好好修習,所有疑問都將解決。
|